從當 leader 學到的,leader 之外的事

small2kuo
Jun 11, 2022

--

我的人生在2021年獲得了巨大的轉變。最主要的差別,就是找到適合與喜歡的領導心態。

在2019年開始有了自己的 team 之後,我一整年的的時間都在思考怎麼從 Individual contributor(IC)的角色,轉變成 leader 的角色,中間還經歷了重大的低潮,幾度崩潰。直到後來與前輩朋友們對話,加上看了一些書之後,才慢慢理解到自己的心態上的問題,在慢慢調整之後人生逐漸豁然開朗。(詳情見下文)

在這其中影響我很深的是一本 coaching 的書(Coaching For Performance)。它幫助我刻畫了我想成為的 leader 的形象,釐清了一些迷思,讓我理解到為什麼我之前當 leader 時會如此的痛苦,也讓我理解到與團隊成員對話的方式與心態應該要是如何才行。

2021年年底我轉職,離開了陪伴我成長的18人 team ,又變回了單純的 IC role。原本認為在離開 leader 這個角色之後,去年的自我成長有部分都會跟著歸零。但我卻發現,即使我沒有 member 了,我還是依舊可以運用相同的技巧在自己身上。

而這篇文章主要就是想講講一些我如何從「學習當 leader」的過程中學到的「當 leader」之外的事。

學習自我對話

「自我對話」在過去我聽起來都是個很玄妙的概念,以前似乎身邊有很多朋友從自我對話中獲得很多啟發與成長,但我一直以來都無法想像到底要怎麼做這件事。

或許是自我對話聽起來就像是「檢討自己」,而我一直以來就不是一個很喜歡「檢討」的人。即使是國高中在考試的時候,寫錯的題目我也懶得去看為什麼錯了(或許就是這樣我成績才一直普普通通)。還記得幾年前曾經想要練習 Get-Things-Done(GTD)的時間管理技巧,但其中有一個步驟就是要每天 self-reflect 去思考並調整自己 GTD 的技巧。為何哪些事情沒做到,哪些時間估計的不精準等等。而我持續一兩週就放棄了,主要是覺得檢討這件事實在是太過無趣,要我持續下去非常困難。

直到我開始接觸 coaching,我才理解到所謂的自我對話,其實就是一段自我察覺(self-awareness)的過程。透過問自己問題,來思考自己的毛在哪裡。因為要激發自己的潛能,抑或做出改變,自我覺察是個必要的過程。

我們人生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,就是因為自己總是跟著直覺走,並沒有意識到自己「為什麼」會怎麼想,自然而然就很難去面對這些問題。

例如我今天會因為德國室友沒洗碗感到不爽,我就會問我自己說到為何會感到不滿。然後發現這個行為的差別其實是源自於德國與台灣生活環境的不同,也可以理解自己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,是要建立在一定的乾淨水準上面。即使到現在我還是會介意她不洗碗,但我現實上能接受這件事情,也不太會因為這件事感到不開心。

例如我今天會覺得每天花一小時念書並持續半年很難,我就會問自己覺得恐懼的點在哪裡,無法持續下去的點可能有哪些。進而發現恐懼是來於自己很容易分心這件事,那解套的方法或許就是要「練習專注」這件事。

例如我今天要選擇待在蝦皮賺大錢,還是轉職前往 LinkedIn 賠錢,害怕做決定的背後,其實是沒有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在問我釐清自己的 self-identity 之後,我知道金錢對我來說賺夠就好,看看世界,感受到人群的不同,培養同理心,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
而實際上要做這件事其實不難,就是所謂的寫日記而已。而這裡說的日記其實並不需要每天寫,也不用真的寫很多,重點是要「記錄自己的情緒跟想法」,並不是「思考解法」。每天有空的時候寫一兩句話,或者丟幾個問題給自己想,其實我覺得對於練習自我察覺都是個很好的練習。我自己是喜歡用 Notion 整理生活大小事,所以基本上就是開個 Database 然後偶爾會練習記錄下自己的思緒。

Photo by Caroline Veronez on Unsplash

自我覺察只是開始,不是解藥

自我察覺只是開始,並不是解藥。更多的是要從「有意識的生活」中,慢慢練習改變。

自我覺察不見得能找到實際上的解法,事實上我想大部分事情都無法透過自我對話解決。因為人生的問題往往都是長年累月的習慣而來,或者有許多現實環境的考量,並不是說喔我今天知道問題在哪,我就可以馬上改變的。畢竟改變需要花時間練習,而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練習改變。只是你如果沒有意識,你就無法在機會出來的時候練習,那永遠都會卡在這個循環本身之中。

以前的我有著選擇障礙,只要是大一點的決定(轉職,訂機票,決定行程)就會容易考慮太多而導致遲遲無法做決定而非常痛苦。直到很後來我才意識到,做決定的重點不在於「思考哪個決定是正確的」,而是「你要相信你做的決定是對的」。任何事情都沒有好壞,都是看你怎麼想,你覺得是對的就是對的。

不過,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問題,我敢說你不會因為我這樣講就真的有所改變。因為我這個結論的得出,是根據我「慢慢練習」而來的結論。我不是一開始就能輕易作決定放棄蝦皮的股票(雖然現在跟白紙一樣 XD),選擇前往高稅又生活不方便的愛爾蘭工作的。我花了好久的時間,在每次要做決定時,察覺到自己的這個相同問題所在。再一次一次的去練習腦衝(?)做決定,慢慢習慣對於意外的容忍度,不斷的催眠自己才走到這一步的。

人生很困難的點就在於,當人陷入困境時,都會急著想要改變,快速找到解藥,但這當下改變通常都太過巨大,所以大家會迷茫或不知所措,很多時候甚至會選擇繼續待在困境中,因為改變太過困難。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我們應該要「有意識的生活」,在生活中遇到小事時,慢慢的去練習改變,從小練習開始,直到遇到人生重大決定時才會有勇氣踏出那一步。

Photo by Meghan Holmes on Unsplash

我想說出什麼樣的故事?

記得2021年要離開蝦皮前,我花了一陣子思考我到底能留給我的team什麼樣的東西(見 My Leadership Journey in Shopee)。後來得出來的結論是,比起我幫忙寫扣寫 document 或幫忙規劃未來,我更想留下自己成長的故事給他們(雖然我 teammate 可能還是比較想要我幫忙做事哈哈)。

當然我也不知道這些故事能帶給他們什麼啟發,但我自己是蠻相信一個好的故事是可以影響人蠻深的。我自己也不喜歡教條式的學習,與其告訴我我該怎麼做,不如跟我說說一些故事別人是怎麼做的,引發我的思考與啟發後,我自然會知道我打算怎麼做。記得看過一篇少數派作者講的「內容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讓你參考後文章解決一模一樣的問題,而在於產生思考和舉一反三,解決更多相似問題。」

後來算是有點順利但也不太順利的寫出了幾篇文章,根據閱讀數感覺實際應該是完全沒達到預期效果(笑)。但無論如何我卻也透過「練習講好故事」這件事獲得了啟發。

很多時候大家對未來做規劃時,會問自己說「一兩年後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,目的就是為了設定長遠的目標而去慢慢的實踐。但我每次這樣問自己,我都無法給出答案,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件事太困難了。特別是在不這麼理解自己的情況下,要去想自己未來的樣子實在是沒什麼道理,我自己的經驗是通常只會更加迷惘而已。

不過經由上述的啟發,我發現把問題改成「我想訴說什麼樣的故事」,對我來說就有效許多。或許是「想說出什麼樣的故事」不像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這麼的宏大,也沒有什麼時間的壓力,就只是你可能在茶餘飯後,會怎麼想跟別人講你做這個決定背後的故事而已。

在來愛爾蘭後我嘗試去改變飲食習慣,減少澱粉,水煮食物。其背後能堅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想說出「我因為改變環境所以順便改變了飲食習慣」的成功故事。每天花點時間健身,就是為了說出「每天持續健身對攀岩的確有幫助」。在愛爾蘭認真練車+開車出去玩,也是想講出「環境很差但你還是可以有所作為」的故事。而在猶豫要FB上不要亂認識人時,抱持著也是「我如果有搭訕人的故事,無論成功與否都應該會蠻有趣的」的想法,才讓我鼓起勇氣把訊息傳送出去。當跟同事有衝突,想逃避現實的時候,我就會問自己,我想要把這個衝突怎麼改變成未來面試時的一個好故事,進而決定我要去怎麼回應這個問題。

一帆風順的人生不會是好故事,痛苦與掙扎才會造就好的故事

我覺得這或許就是為什麼當我遇到不好的事情,或著要做有風險的決定時,我總是會告訴自己上面這句話。而我也相信這些故事都會是我未來同理他人與幫助別人的養分,也因此能樂觀的去面對這些。因為幫助他人就是我的自我認同,也是我人生最終想講出的故事。

Photo by Dariusz Sankowski on Unsplash

總結

幾年前剛當上leader時,我跟一位朋友兼前輩吃飯時他說「在職涯早期,有機會當上leader是很難能可貴的一件事」。我雖然不知道他實際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,但是我現在回頭來看,當上leader的經驗真的對我人生充滿巨大的影響。因為我不只學習到了帶團隊的經驗,還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價值認同,更獲得了一套能幫助自我成長的系統。而這也完全呼應到了我在上一篇文章《尋找工作的意義》中提到,工作其實就是練習生活與認識自己的過程。

練習 coaching 的過程讓我學到,個人成長最重要的不是遵循一本書,一套法則,一些指導方式,或學習別人成功的例子。更重要的是「提出對的問題」。而這可以套用到任何狀況,進而去激發我們自己的潛能。方法是死的,系統是活的。希望我的經驗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,讓大家持續的自我成長。

--

--

small2kuo
small2kuo

Written by small2kuo

曾經以為自己是技術人,但後來發現幫助人才是自己的天職的碼農,深信用愛可以改變世界。曾待過新加坡電商,目前旅居愛爾蘭。兼職Life Coach與Career Mentor。

No responses yet